目的 探讨生育期及绝经前期女性年龄、体质量指数(body mass index,BMI)、腰围、腰臀比与子宫肌瘤的关系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,对 2015 年 1 月—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 41 977 例资料完整的 21~50 岁女性的年龄、BMI、腰围、腰臀比及子宫肌瘤情况进行分析。结果 41 977 例体检者中,共检查出子宫肌瘤 3 946 例,患病率为 9.40%。随着年龄的增大,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,31~40 岁组和 41~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(7.05%、19.12%)高于 21~30 岁组(1.24%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41~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,与其他 2 个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体质量正常组、超重组、肥胖组子宫肌瘤的患病率(9.57%、12.44%、9.97%)均高于消瘦组(4.59%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超重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,与其他 3 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腹型肥胖组子宫肌瘤的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,年龄(OR=4.097,P<0.001)、腰臀比(OR=4.447,P=0.014)是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。结论 生育期及绝经前期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,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,腰臀比的升高可使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增加,腹型肥胖为子宫肌瘤的重要危险因素。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,保持体质量和腰臀比在正常范围,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。
Citation:
曾忠仪, 吴琳娜. .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, 2017, 32(2): 223-225. doi: 10.7507/1002-0179.201603329
Copy
Copyright ©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. All rights reserved
1. |
周怀君. 子宫肌瘤的诊断.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, 2012, 4(3): 34-37.
|
2. |
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.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6: 2.
|
3. |
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.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: 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.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 2002, 23(1): 10-15.
|
4. |
唱丽荣, 孙玉倩, 周桂霞. 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. 中国妇幼保健, 2010, 25(20): 2800-2802.
|
5. |
Downes E, Sikirica V, Gilabert-Estelles J, et al. The burden of uterine fibroids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.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, 2010, 152(1): 96-102.
|
6. |
谭蕾, 孟炜. 子宫肌瘤发病的易患因素及化疗方的疗效.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 2011, 31(5): 635-638.
|
7. |
周清平, 汪锡耀, 方英, 等. 子宫肌瘤患病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. 中国妇幼保健, 2004, 19(11): 50-51.
|
8. |
苏红梅, 张碧云, 曾芳玲, 等. 已婚职业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.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, 2004, 15(5): 268-272.
|
9. |
Flake GP, Andersen J, Dixon D.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uterine leiomyomas: a review. Environ Health Perspect, 2003, 111(8): 1037-1054.
|
10. |
连利娟. 妇科肿瘤学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0: 317-335.
|
11. |
翟淑娜, 李岩, 姜腾轩, 等. 子宫肌瘤与体质指数及腰臀比关系.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, 2013, 23(6): 42-46.
|
12. |
|
- 1. 周怀君. 子宫肌瘤的诊断.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, 2012, 4(3): 34-37.
- 2.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.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6: 2.
- 3.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.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: 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.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 2002, 23(1): 10-15.
- 4. 唱丽荣, 孙玉倩, 周桂霞. 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. 中国妇幼保健, 2010, 25(20): 2800-2802.
- 5. Downes E, Sikirica V, Gilabert-Estelles J, et al. The burden of uterine fibroids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.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, 2010, 152(1): 96-102.
- 6. 谭蕾, 孟炜. 子宫肌瘤发病的易患因素及化疗方的疗效.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 2011, 31(5): 635-638.
- 7. 周清平, 汪锡耀, 方英, 等. 子宫肌瘤患病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. 中国妇幼保健, 2004, 19(11): 50-51.
- 8. 苏红梅, 张碧云, 曾芳玲, 等. 已婚职业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.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, 2004, 15(5): 268-272.
- 9. Flake GP, Andersen J, Dixon D.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uterine leiomyomas: a review. Environ Health Perspect, 2003, 111(8): 1037-1054.
- 10. 连利娟. 妇科肿瘤学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0: 317-335.
- 11. 翟淑娜, 李岩, 姜腾轩, 等. 子宫肌瘤与体质指数及腰臀比关系.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, 2013, 23(6): 42-46.
- 12.